25周年回顾与前瞻

施如龄 教授

中央大学


 我还记得,15年前,2006年,我去了北京,参加了我的第一场GCCCE。来到天安门、进了故宫,出了居庸关、爬上长城。


图1、2,2006年,长城


 GCCCE为我开了一扇门,走进数位学习领域,见识了华人学术界的发表,有着好比故宫的风华与璀璨。


 面对着像长城一般、一条崎岖而漫长的学术路,有点害怕;但这一路GCCCE也同时带领我们,领略着宽广的视野与无限的风光。从北京开始,除了每年参加研讨会,2012年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于垦丁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2019年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在武汉完成近年来的最后一场实体研讨会。我不后悔,与GCCCE一起走过这十几年精彩的岁月。


图3、4,2012年,垦丁。大合照、晚宴与李克东教授


图5,2019年,武汉。与李芳乐教授


 GCCCE全球华人电脑教育应用大会,面对的是教育、使用的是科技。科技变化很快,搭载着STEAM、Maker、AVR、Robots、Expert System、Mobile Devices等等,有着强而有力的工具;迎面而来的,是AI、5G、IOT,教育则跟着前进。我们用创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各种教学模式;考虑不同特性的孩子,提供适性的学习管道。乘着风,孩子能飞得更高、更远。


 会议上,我们听到了各种想像与实践,用前瞻的思考、高端的工具,描绘着学习互动的图像;用智慧的系统、缜密的分析,挖掘出大数据裡的秘密。


 2021年,我很荣幸也很惶恐地,从黄荣怀教授手中接下学会这艰钜的任务,为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来服务。这份惶恐与压力,除了感觉重大的任务落在自称是年轻人的肩上,也包括了荣怀教授在过去两年展现强大的领导与决断的能力,以及其对于领域开展的尖锐眼光。但也因为如此,前辈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凝聚了庞大的华人学术社群;在执委会的带领之下,各个子会议、兴趣社群、工作小组努力付出,加上所有学术界好友的支持,我们相信我们的许多念想能有无限开展的可能。


图6、7,2020年,线上与西安,致词


 我们会紧紧跟随学术前辈的脚步,持续营造社群、提供机会、培养年轻学者,让彼此的研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积累、深化。然后,继续连结更广大的华人圈,包括大陆的偏远省分及区域,甚至于欧美地区的华人圈,透过增加英文论文在研讨会的展示与期刊的发表,让华人研究被国际看见,同时畅通跨国交流与分享的渠道。


 我们偕同我们的学术会议伙伴,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CT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Education),还有许多其他未能一一列举的会议,包括Learning Technologies、AI、Game-based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Teacher Training、Big Data、Learning Analytics等等,让学术通道更加宽广、领域更为专精。


 我们除了有学术同好,还有许多在第一线工作、把学术研发转变成实践深耕的国高中小教师们,在每年的教师论坛上分享经验与心得,展示他们教学的成果,共同为孩子们的未来而努力。


 面对疫情与许多的未知,在这近期的未来,即使我们只能相见于昂毕之间,相信我们会更珍惜这些瞬息即逝的讯号。即使我们只能网上见,我们应该更欣喜,能够网上见。网上见,把时间与空间缩小了,不再错过隔壁的报告、不会跟许久不见的朋友擦身而过。我们的距离也更紧密、交流更快速。我们的讨论则无远弗界、没有限制;我们的分享除了学术专业,还有生命经验。我们会更懂得彼此,会更能携手合作。我们愿邀请您跟我们一起建立新常态,将危机化为转机,透过网路的力量,把世界收纳到桌前,把GCCCE延伸到国际。GCSCE学会和GCCCE大会,不会停歇。寻找可行的模式,用动态的机制与多元的方式,与大家一起走下去。


 GCCCE与我们的前辈写下了历史,也等着每一位来自各地的学者,不是过客、来当常客,共同创造记忆、撰写历史。有你们参与的盛会,如此美好与丰盛。每一年的盛会,都让我们期待着下一个盛会。有你们的同行,我们将能更为笃实的走在此路上。把诚挚放在心中,让思想穿越时空,把明天兑现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