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GCCCE

陈文莉 副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


 GCCCCE25年,的确是不短的旅程。


 我于2005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吕赐杰教授引介下以第三地域学者身份引参与全球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和大会的工作。 17年过去,我已从一位青年学者迈入中年。 GCCCE为我带来了什么?我又为它做过什么?

 我参加过很多次大会,拿过几次大会最佳论文奖,做过2014年大会议程委员会主席,一直担任学会英文刊物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的主编之一。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域的良师益友,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一直为提升大会论文质量与与国际化奉献着自己的心力。

图1 在其中一届GCCCE获得最佳技术设计论文奖,从祝智庭教授手中接过证书


 印象中最深的当属这几件跟大会提升学术水平与国际化有关的事情。第一件是2012年的GCCCE会后讨论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这个领域除了跟论文有关的量化标准外,是否有别的标准来衡量与评价好的学术研究。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牵头提出了五大论题,邀请包括我在内的11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学者以笔谈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与对话。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联系自身研究探讨理论与实践、中西不同研究范式、实证与非实证、研以致用等课题,一场酣畅淋漓的讨论下来, 我深深意识到,我们这些来自不地域致力于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学者,有那么多的不同,却又有那么多的相同。大家求同存异,紧密协作,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漂亮!

图2 十一位学者对话内容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二期


 这个学会有着很多优秀的华人学者,很多是世界知名的学者。GCCCE凝聚着这些最优秀的学者,大家一起为共同为提升这个社群的学术水平而努力,希望尽快在世界众多这个领域的学术社群中,可以从“跟从”到“并肩走”,最终做到“引领”。学会的执委们达成共识,与国际接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10年间,历届GCCCE议程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的学者们为大会的国际化做出了很多努力。以我担任议程委员会主席的2014年第18届GCCCE为例,当年大会网页、征稿通知以及所有的邮件等全部使用中文简体繁体和英文,鼓励英文论文投稿,也开始邀请海外的非华人著名学者担任主旨演讲人。今年来大会还实现了English Track, 有越来越多的非华人学者投稿参与会议。

图3 2014年GCCCE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我时任议程委员会主席


 另一件跟学会国际化有关的事当属2014学会英文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的创刊。这个期刊从2012年就开始筹备,从一开始经费筹备,邀请编委、到跟出版商洽谈,开始组稿,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力。我还记得2012年的中秋节前后,陈德怀教授、黄国祯教授、江绍祥教授和我从不同城市飞去北京,跟黄荣怀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团队李艳燕教授、郑兰琴教授等商量期刊筹办事宜,当时几位教授还开玩笑要我为快要出生的孩子起个英文名就叫“JCE”。本着高起点国际化的宗旨,我们使出浑身解数,邀请的编委全是国际上这个领域的“大咖”,也向他们约稿。2018年,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被ESCI收录,我们期待可以在未来三年进入SSCI检索

 必须一提的是,我在GCCCE这个平台有幸结识了很多敬爱的师长,比如陈德怀教授、何克抗教授、林建祥教授、李克栋教授等,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指导与鼓励,他们的人格与治学态度都深深影响了我 。另外,我在这个平台结识了众多好友,其中很多成为我后来的研究项目的合作者, 大家合作无间,彼此为研究与发展助力。

图4 22届GCCCE上与师长们合影


祝愿GCCCE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