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年回顧與前瞻

施如齡 教授

中央大學


 我還記得,15年前,2006年,我去了北京,參加了我的第一場GCCCE。來到天安門、進了故宮,出了居庸關、爬上長城。


圖1、2,2006年,長城


 GCCCE為我開了一扇門,走進數位學習領域,見識了華人學術界的發表,有著好比故宮的風華與璀璨。


 面對著像長城一般、一條崎嶇而漫長的學術路,有點害怕;但這一路GCCCE也同時帶領我們,領略著寬廣的視野與無限的風光。從北京開始,除了每年參加研討會,2012年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於墾丁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議;2019年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在武漢完成近年來的最後一場實體研討會。我不後悔,與GCCCE一起走過這十幾年精彩的歲月。


圖3、4,2012年,墾丁。大合照、晚宴與李克東教授


圖5,2019年,武漢。與李芳樂教授


 GCCCE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面對的是教育、使用的是科技。科技變化很快,搭載著STEAM、Maker、AVR、Robots、Expert System、Mobile Devices等等,有著強而有力的工具;迎面而來的,是AI、5G、IOT,教育則跟著前進。我們用創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各種教學模式;考慮不同特性的孩子,提供適性的學習管道。乘著風,孩子能飛得更高、更遠。


 會議上,我們聽到了各種想像與實踐,用前瞻的思考、高端的工具,描繪著學習互動的圖像;用智慧的系統、縝密的分析,挖掘出大數據裡的秘密。


 2021年,我很榮幸也很惶恐地,從黃榮懷教授手中接下學會這艱鉅的任務,為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的發展來服務。這份惶恐與壓力,除了感覺重大的任務落在自稱是年輕人的肩上,也包括了榮懷教授在過去兩年展現強大的領導與決斷的能力,以及其對於領域開展的尖銳眼光。但也因為如此,前輩們樹立了很好的典範,凝聚了龐大的華人學術社群;在執委會的帶領之下,各個子會議、興趣社群、工作小組努力付出,加上所有學術界好友的支持,我們相信我們的許多念想能有無限開展的可能。


圖6、7,2020年,線上與西安,致詞


 我們會緊緊跟隨學術前輩的腳步,持續營造社群、提供機會、培養年輕學者,讓彼此的研究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積累、深化。然後,繼續連結更廣大的華人圈,包括大陸的偏遠省分及區域,甚至於歐美地區的華人圈,透過增加英文論文在研討會的展示與期刊的發表,讓華人研究被國際看見,同時暢通跨國交流與分享的渠道。


 我們偕同我們的學術會議夥伴,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CT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Education),還有許多其他未能一一列舉的會議,包括Learning Technologies、AI、Game-based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Teacher Training、Big Data、Learning Analytics等等,讓學術通道更加寬廣、領域更為專精。


 我們除了有學術同好,還有許多在第一線工作、把學術研發轉變成實踐深耕的國高中小教師們,在每年的教師論壇上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他們教學的成果,共同為孩子們的未來而努力。


 面對疫情與許多的未知,在這近期的未來,即使我們只能相見於昂畢之間,相信我們會更珍惜這些瞬息即逝的訊號。即使我們只能網上見,我們應該更欣喜,能夠網上見。網上見,把時間與空間縮小了,不再錯過隔壁的報告、不會跟許久不見的朋友擦身而過。我們的距離也更緊密、交流更快速。我們的討論則無遠弗界、沒有限制;我們的分享除了學術專業,還有生命經驗。我們會更懂得彼此,會更能攜手合作。我們願邀請您跟我們一起建立新常態,將危機化為轉機,透過網路的力量,把世界收納到桌前,把GCCCE延伸到國際。GCSCE學會和GCCCE大會,不會停歇。尋找可行的模式,用動態的機制與多元的方式,與大家一起走下去。


 GCCCE與我們的前輩寫下了歷史,也等著每一位來自各地的學者,不是過客、來當常客,共同創造記憶、撰寫歷史。有你們參與的盛會,如此美好與豐盛。每一年的盛會,都讓我們期待著下一個盛會。有你們的同行,我們將能更為篤實的走在此路上。把誠摯放在心中,讓思想穿越時空,把明天兌現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