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GCCCE

陳文莉 副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


 GCCCCE25年,的確是不短的旅程。


 我於2005年博士畢業後加入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在呂賜傑教授引介下以第三地域學者身份引參與全球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和大會的工作。 17年過去,我已從一位青年學者邁入中年。 GCCCE為我帶來了什麼?我又為它做過什麼?

 我參加過很多次大會,拿過幾次大會最佳論文獎,做過2014年大會議程委員會主席,一直擔任學會英文刊物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的主編之一。在這裡,結識了很多來自不同地域的良師益友,拓展了自己的學術視野,也一直為提升大會論文質量與與國際化奉獻著自己的心力。

圖1 在其中一屆GCCCE獲得最佳技術設計論文獎,從祝智庭教授手中接過證書


 印象中最深的當屬這幾件跟大會提升學術水平與國際化有關的事情。第一件是2012年的GCCCE會後討論中,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在計算機應用於教育這個領域除了跟論文有關的量化標準外,是否有別的標準來衡量與評價好的學術研究。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牽頭提出了五大論題,邀請包括我在內的11位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學者以筆談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與對話。大家開誠布公,暢所欲言,聯繫自身研究探討理論與實踐、中西不同研究範式、實證與非實證、研以致用等課題,一場酣暢淋漓的討論下來, 我深深意識到,我們這些來自不地域致力於計算機應用於教育的學者,有那麼多的不同,卻又有那麼多的相同。大家求同存異,緊密協作,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漂亮!

圖2 十一位學者對話內容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二期


 這個學會有著很多優秀的華人學者,很多是世界知名的學者。GCCCE凝聚著這些最優秀的學者,大家一起為共同為提升這個社群的學術水平而努力,希望盡快在世界眾多這個領域的學術社群中,可以從“跟從”到“並肩走”,最終做到“引領”。學會的執委們達成共識,與國際接軌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過去10年間,歷屆GCCCE議程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的學者們為大會的國際化做出了很多努力。以我擔任議程委員會主席的2014年第18屆GCCCE為例,當年大會網頁、徵稿通知以及所有的郵件等全部使用中文簡體繁體和英文,鼓勵英文論文投稿,也開始邀請海外的非華人著名學者擔任主旨演講人。今年來大會還實現了English Track, 有越來越多的非華人學者投稿參與會議。

圖3 2014年GCCCE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我時任議程委員會主席


 另一件跟學會國際化有關的事當屬2014學會英文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的創刊。這個期刊從2012年就開始籌備,從一開始經費籌備,邀請編委、到跟出版商洽談,開始組稿,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力。我還記得2012年的中秋節前後,陳德懷教授、黃國禎教授、江紹祥教授和我從不同城市飛去北京,跟黃榮懷教授及北京師範大學團隊李艷燕教授、鄭蘭琴教授等商量期刊籌辦事宜,當時幾位教授還開玩笑要我為快要出生的孩子起個英文名就叫“JCE”。本著高起點國際化的宗旨,我們使出渾身解數,邀請的編委全是國際上這個領域的“大咖”,也向他們約稿。2018年,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被ESCI收錄,我們期待可以在未來三年進入SSCI檢索

 必須一提的是,我在GCCCE這個平台有幸結識了很多敬愛的師長,比如陳德懷教授、何克抗教授、林建祥教授、李克棟教授等,他們給予了我很多指導與鼓勵,他們的人格與治學態度都深深影響了我 。另外,我在這個平台結識了眾多好友,其中很多成為我後來的研究項目的合作者, 大家合作無間,彼此為研究與發展助力。

圖4 22屆GCCCE上與師長們合影


祝願GCCCE越辦越好!